网贷大数据信用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网贷为何老是秒拒?网贷大数据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为什么要查询网贷?
点击立即查看2019年4月9日,我国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及司法部联合颁布了《关于处理“套路贷”刑事案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》(下文简称“反套路贷指导意见”),正式界定了“套路贷”的法律定义。接下来,让我们细致剖析这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吧。
首要区别在于“套路贷”与传统民间借贷的本质差异。民间借贷中,合法的本金与利息均受到法律的保护,而“套路贷”则被明确定性为一种犯罪行为,它伪装成民间借贷的形式,实则行诈骗之实,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套路贷”与高利贷虽常被混淆,但实际上两者性质迥异——前者属刑事犯罪范畴,其特征在于精心设计的欺诈手段。
依据4月9日由四部门联合发布的“反套路贷指导意见”,“套路贷”被界定为一类旨在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活动,通过假借民间借贷名义,采取诱导或强制受害人签订含有“借贷”、“抵押”、“担保”等字眼的虚假协议,利用增加借贷额度、恶意诱发违约、任意确认违约情况、销毁还款证据等手法,营造虚假的债权债务关系,并借助法律程序、暴力威胁或其他非法手段强行占有受害人财产的总称。
在此基础上,可以清晰地辨认出,许多“套路贷”案例中,欺诈行为占据核心地位,表现为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如通过虚增借款额度、无端制造违约事件等手段,让借款人陷入事先布好的陷阱,被迫承担不合理或虚构的本息负担。此类行为构成了典型的诈骗性“套路贷”,并可能触犯诈骗罪名。
至于“砍头息”现象,即贷款机构在发放贷款前直接扣除部分本金作为首期利息的做法,通常不被法律所认可。若该行为发生在借贷双方对条款完全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,尽管可能对借款人不利,但仍视为民事争议。然而,若合同中使用“保证金”、“行业惯例”等虚假理由误导借款人签署实际金额高于所知的借贷协议,则可视为“套路贷”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对于“714高炮”——一种周期极短、利率极高的网络贷款模式,由于其通常包含高额砍头息和严厉的逾期惩罚,当贷款平台故意制造还款障碍导致借款人“违约”,并借此迫使借款人接受更高额的虚增债务,此行为无疑符合“套路贷”的特征,涉嫌诈骗犯罪。加之使用暴力或软暴力催收,更可能触碰敲诈勒索罪的红线。
最后,国家法律对“套路贷”持严厉打击态度,要求对违法所得进行全面追缴或责令退还,同时确保受害人的合法财产得到及时归还。特别地,针对弱势群体实施“套路贷”,或因“套路贷”引发严重后果的,将依法加重惩处,体现了法律对这类犯罪活动的零容忍态度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到 297919344@qq.com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风险提示:本站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,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,若您不同意该提示,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,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。本文地址:https://51cwd.cn/209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