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贷大数据信用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网贷为何老是秒拒?网贷大数据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为什么要查询网贷?
点击立即查看杨先生回想起自己因一时嫌繁琐而卸载了“国家反诈中心”应用程序的经历,心中满是懊悔:“倘若那刻未曾轻率地按下卸载键,或许就能即时接收到预警信号,让自己免于骗局的陷阱。”
4月2日的夜晚,周村居民杨先生在家中沉浸于抖音浏览时,偶然间瞥见了一则网络贷款的广告,该广告以其无需担保、快速放款及低息的诱人条件深深吸引了他。心动之下,杨先生循着广告指引,下载了一款名为“极速钱包”的应用,并进一步利用企业微信联系到了该应用的客服代表“小张”。
客服“小张”告知杨先生,其在注册“极速钱包”账户时出现了银行卡号录入错误的问题,需将贷款额度的一半转至特定账户以完成银行卡验证。杨先生未生疑窦,即刻按指示操作。然而,即便经过多轮转账,“小张”仍坚称验证未通过,持续催促更多转账。直至杨先生惊觉已转账近50万,方恍然大悟,自己已深陷诈骗泥潭,随即报警求助。
“真是悔不当初,保留那个‘国家反诈中心’APP就好了!”杨先生痛心疾首。警方在完成案件资料收集后,不仅对杨先生进行了电信诈骗防范教育,还协助他在手机上重新安装了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,并开启了来电预警服务。
尽管诈骗手段并不复杂,杨先生这位80后却不幸成为了高额诈骗的受害者。这一事件警示我们:忽视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的保护,就如同在电信诈骗面前敞开了大门,显著提升了受骗的可能性。(据统计,2021年度,国家反诈中心紧急冻结涉及诈骗的资金超过3200亿元,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,有效防止了约2800万民众遭受经济损失。)
杨先生的案例提醒我们,自认为对诈骗免疫的态度实为危险的盲目自信。在电信诈骗面前,即便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也可能一步步踏入圈套而不自知。公众应以此为鉴,摒弃侥幸心理,积极安装并启用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的预警功能,为个人财产安全筑起坚固防线!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到 297919344@qq.com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风险提示:本站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,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,若您不同意该提示,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,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。本文地址:https://51cwd.cn/263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