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贷大数据信用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网贷为何老是秒拒?网贷大数据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为什么要查询网贷?
点击立即查看一名深陷网络贷款困境的男子,通过微信精心构建的身份伪装,独自演绎四个不同角色,从而对一位朋友实施诈骗,非法获利逾十万元人民币。近期,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检察院对此案提起公诉,赣榆区人民法院最终宣判,被告人李某被判处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,并处以罚款三万元人民币。
李某与王某为多年莫逆之交。在一次相聚中,王某向李某透露了寻找伴侣的愿望。债台高筑的李某从中觅得一线缓解经济压力的契机,虚构了一名叫张某的单身女性,提议介绍给王某。随后,李某利用修改昵称的手段,以“张某”的身份在微信上与王某建立了联系,两人的线上交流迅速展开。
一周之内,这位虚拟的“张某”声称因家庭纠纷欲外出租房,却苦于手头拮据。王某视此为增进感情的良机,慷慨解囊,首次通过微信转账5000元。此后,“张某”又以购置衣物、医疗费用等各种名义,多次“借款”,总计从王某处获得了超过2万元人民币。然而,随着双方沟通的深入,王某逐渐生疑,尤其是“张某”总是回避面对面的会面,且拒绝语音通话,这引起了王某的警觉。当王某将这些疑虑告知李某时,李某巧言令色,以“张某”家事繁多作为解释,成功安抚了王某的不安情绪。
转折点发生在王某为帮助“张某”的“父亲”支付手术费而转账3万元之后,两位自称是“张某”父亲和哥哥的陌生人添加了他的微信,他们对王某的慷慨相助表示感激,并对未来王某与“张某”的生活寄予美好期望。这些看似正面的反馈一度消除了王某的所有疑虑,却不知这两位新朋友同样是李某假扮的产物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王某在聚会中尝试呼叫“张某”,未果,却目睹李某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着自己的来电提醒,真相大白——所有角色均为李某一手打造,五个月间,他通过这一系列虚构身份骗取了王某超过十万元及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。面对王某的质问,李某不得不坦白一切,但遗憾的是,所骗款项已用于清偿网贷和其他个人消费,无力偿还。最终,无奈的王某选择了报警求助。
此案经过赣榆区人民检察院的正式公诉,法院作出了上述公正的裁决,为这起精心策划的诈骗案件画上了句号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到 297919344@qq.com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风险提示:本站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,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,若您不同意该提示,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,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。本文地址:https://51cwd.cn/267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