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贷大数据信用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网贷为何老是秒拒?网贷大数据报告能够告诉你什么?为什么要查询网贷?
点击立即查看在一个多月前,河南省郸城县的张群英女士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困惑,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法律意义上的配偶似乎不再是身边的那位。 在郸城县的另一端,存在着另一位与张群英同名、共享原身份证号码、出生日期以及原始户籍信息的人,唯一的不同,在于那身份证上的面孔并非她自己。 这一发现让张群英深感震惊,同时也激起了她的愤怒。法律文件上的这种错位,不仅使她与丈夫在字面上失去了婚姻关系,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她的“身份替身”名下竟然背负着两百万元的巨额贷款。 目前,郸城县公安局已介入此一离奇事件的调查。4月2日,郸城县白马派出所的一位负责人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透露,事件的确正在调查进程中,但由于案件敏感,不便提供更多信息。 法律专家指出,如果“被贷款”的款项未能按时清偿,可能会在银行系统留下不良信用记录。利用他人信息伪造证件,欺骗银行通过贷款审批,这种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。 **户籍迁移背后的身份证号之谜** 现年39岁的张群英,原籍安徽省太和县,自17年前嫁至河南周口郸城县白马镇仵店村后,生活平静。2008年,为了孩子的教育便利,她决定将户籍迁至夫家。这一决定,却无意间掀开了身份谜团的序幕。 张群英回忆,迁移前她的身份证号码为34122219820130xxxx。同年3月,她以夫妻投靠为由,前往白马镇派出所办理户籍变更手续。待手续于5月完成时,因身处外地工作,是由其公公代领的新户口簿及身份证。新身份证号码变更为41272619820130xxxx,除出生日期外,其余数字均有所变动。尽管对此变化有所察觉,张群英并未深究,以为跨省迁移带来的正常调整。 然而,这一平静在2月底被打破。张群英夫妇打算投资创业,办理房产抵押贷款时,却意外得知结婚证上的身份证号码与她当前使用的不符,需至派出所开具证明。派出所的回复更是让她瞠目结舌——她的旧身份证号码仍在被他人使用,且该使用者同样名为“张群英”。 深入调查之下,张群英发现这位同名者不仅也在郸县生活,目前居住于浙江,名下还拥有企业。更为棘手的是,对方名下背负着超过两百万的房贷。由于张群英与丈夫登记结婚时使用的是原身份证号,这使得在法律意义上,她的丈夫成了别人的配偶,而她则变成了未婚状态,连结婚证也无法重新补办。 随着调查深入,更多细节浮出水面。那位“张群英”的身份证是在2012年5月15日签发的,同日,其户籍也因夫妻投靠由安徽省太和县迁移至郸县白马镇的另一村庄。对于这一系列问题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尝试联系这位“张群英”,对方在了解来意后挂断了电话。据早前报道,她曾是“黑户”,直至2012年由其父亲为其办理户口,才拥有了正式的身份证件。尽管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与她实际的有所出入,但她并未对此给予过多关注。 截至4月2日,白马镇派出所的负责人回应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确认事件正在调查之中,不便发表更多评论。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身份错位,张群英感到极度困扰:“我的丈夫莫名多了个妻子,而我则像离婚了一样,这种关系混乱,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。”更令她担忧的是,如果对方的债务出现问题,是否会波及到自己。近期证据显示,3月4日,“张群英”在郸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成功申请了一笔贷款。 对于事件的诸多疑点,张群英希望能得到公安机关的彻底调查,并要求因此事造成的经济损失、精神损害及误工费用得到合理赔偿。 **法律视角:冒用身份贷款的法律后果**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的付建律师分析,由于两位“张群英”使用的是不同的身份证号,导致大数据系统未能及时发现这一错误。他强调,身份证号码是区分公民身份信息的关键。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、著名公益律师赵良善则补充道,通常情况下,户籍迁移不会更改身份证号码,张群英的情况可能是为了保留额外户籍而故意为之。 针对张群英的担忧,付建解释,根据《民法典》,民事法律行为应基于双方的真实意愿。如果合同上的签名系他人冒用,对于被冒用者来说,这份借款合同是无效的,因此,被冒用者无需承担任何债权债务责任。 然而,付建也警告说,如果“被贷款”未能及时偿还,可能会在银行系统留下不良信用记录,影响个人未来的金融活动,如贷款、信用卡申请等。 对于冒用他人身份的行为,付建指出,首先需判断冒用期间是否涉及违法犯罪。轻微的,可处以行政处罚;严重的,则可能触犯刑事责任。若通过伪造证件骗过银行审核获取贷款,冒用者可能构成诈骗罪。不过,赵良善律师则认为,从现有材料判断,“张群英”的行为尚不构成诈骗罪,因其并无非法占有贷款的意图,且目前显示其愿意承担贷款责任。 付建还提到,尽管“张群英”的父亲已去世,无需承担法律责任,但在其办理户口的过程中,协助办理的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。此外,“张群英”明知该户口信息非本人所有仍继续使用,也应受到行政处罚。 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解读与事件梳理,张群英的案例不仅暴露了身份管理中的潜在漏洞,也为公众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到 297919344@qq.com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风险提示:本站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,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,若您不同意该提示,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,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。本文地址:https://51cwd.cn/22987.html